吊床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吊床厂家
热门搜索:
技术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技术资讯

华为未来的两大战略

发布时间:2020-02-10 21:10:19 阅读: 来源:吊床厂家

在非洲长达6年的厉兵秣马之后,华为终于在该市场开始了抢单风潮。而来自华为内部的消息称,今年华为在海外市场的收入将肯定超过20亿美元。在与思科纷纷扰扰的知识产权诉讼之后,华为的业务运营走上了轨道。这一切似乎都在预示,华为已经走出了寒冷的冬天。

由于一贯的低调,人们很难了解华为的真实心态。然而通过近期华为一系列的动作,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它未来的一些蛛丝马迹。由于内部重组已经完成,上市已经被华为提上了日程;而由于华为-3COM合资公司的发力已经海外业务的不断延伸,华为的全球战略正处于高速膨胀期。因此,谋求海外上市和拓展国际业务是华为当前的首要任务。于是,上市和海外业务势必会成为华为未来的两大任务。

海外上市的招数

在筹备上市之前,华为就已经在内部成功进行了部门重组。应该说,华为上市已经酝酿了多年,然而直到最近才渐渐浮出水面。此次的内部重组和部门分拆,华为显然是下定了决心。

事实上,无论是否为了上市,分拆都是华为必须经历的阶段。对于华为而言,分拆不仅可以理顺它原本复杂的股权,同时分拆后的模块化经营还可以使公司业务更加清晰。有业内人士指出,"华为上市有两大关系必须理清,除了股权,还有历史形成的各方利益体的平衡。"

华为的内部人士透露,在部门分拆没有完全解决之前,华为是不可能上市的。而业界也有人士断定,在部门分拆之后,华为至少要到明年年中才能正式上市。由于华为收入及费用支出未必经得起透明化的会计审核,同时过分复杂的股权结构也可能隐含了不合适的股份安排,可能会导致上市的法律障碍,华为对此相当的慎重。

而华为分拆除了加快华为技术的上市之外,也是对华为内部纷繁复杂的利益格局的重新界定。在分拆以前,华为技术的市场反映能力非常迟钝。例如在小灵通方面,由于市场反应能力不够快,华为并没有迅速抓住中国市场的机会,而等到其他厂商赚得钵满盆满时再介入,这不得不说是华为的遗憾。

如果当时就已经成立了华为移动公司专门负责移动通信领域,凭借其对市场的敏感性,或许华为就能很好地把握住小灵通的市场机会。由此可见,分拆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华为的市场反应能力,促使其开发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,为客户提供更有竞争力的服务,从而使华为获得更大的发展。

应该说,就现在的运营情况而言,华为似乎并不缺钱,2003年华为全球市场销售额达317亿元,同比增长42%,净利润38亿元。另外,华为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年初在深圳签署了6亿美金的出口信贷框架协议,这笔资金主要用于海外市场的拓展上。因此,看起来华为的现金流还相当充裕。

但是,拨开表面浮华的泡沫,我们发现事实并不如想象的那么简单。考虑到华为的内部股权问题,华为已经深受其害。刚成立时期的内部股权制度,现在已经成为华为巨大的负担。事实上,在华为业绩高速飙升的1998-2000年,华为的内部股票激励机制一度让华为的业绩飚升,尤其是2000年,公司销售额从1999年的120亿跃至220亿,全员持股激发的热情也在当年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,当年分红高达70%。很大程度上,内部股维系了华为员工对于公司的归属感和现实的金钱利益。

三年前IT泡沫的破灭,对于华为也构成了严重的打击。之后华为的成长开始减速,当年华为销售额255亿,仅比上一年增长16%。与此同时,华为倡导的期权激励机制也开始面临新的考验。众所周知销售额下降,利润下滑,分红就会减少。

2003年,华为又动用了三十亿元的内部股权,再次给予80%以上的员工股票购买权,这样不仅可以向银行申请股权抵押的贷款额度,缓解华为目前由于3G业务推迟所带来的资金紧张问题,而且稳定核心员工队伍,共同度过这段困难时期,将来通过净资产增值、股权分红等方式,将利益分配给员工。但是,这样大量而分散的股权融资,一旦未来3年经营出现问题,则面临的挤兑风险将更加严峻。

如果按照2002年2.76元股价计算的话,三十亿元的内部股权全部挤兑成现金,那么华为需要支付自己员工80多亿元。尽管华为现金流很充裕,但是80多亿的内部股权肯定不是它所能承受的。而通过上市,员工过去所认购的股票不可能在股市上流通,而只能享有上市后净资产增长及分红带来的收益。

这样非但避免了由于业绩不理想而导致的内部股挤兑潮,而且可以把这个包袱让资本市场来消化。因此,华为不用再担心因为员工去留问题对于公司的资金造成太大的压力,对于公司长期的发展绝对有利。这也许是华为上市的最现实的考量。

几天前有消息传出,华为在重组过程中已经建立了六个部门:投资控股、技术、移动、培训、特殊应用集成芯片和软件,而不是媒体披露的八驾马车。消息人士说华为需要重组以便收购所有分散在员工手中的股票,以便将股票交给一家投资控股公司进行上市。可以说,华为已经做足了前期准备,对于它而言,最终海外上市现在只剩下时间问题了。

海外战略的成功

应该说,即使是现在的华为,国际化战略已经做到了一定高度。华为1996年进入香港;1997年进入俄罗斯;1998年进入印度;2000年进入中东和非洲;2001年迅速扩大到东南亚和欧洲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,2002年进入美国。2002年华为总收入达到27亿美元,其中海外市场收入达到了5亿美元。2003年,华为海外收入达到10亿美元,占总收入的30%,海外收入比2002年翻了一番。

在国内IT企业中,华为是为数不多的真正走出去的企业之一。从摸索、进入到走出困境形成良性循环,华为只不过用了两年的时间。经过多年市场拓展,已在美国等40多个国家设立了代表处或者分支机构,产品也已进入4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

这些天,华为在非洲市场屡屡获得大单。有媒体报道,在国家领导人的推动下,华为拿到数个非洲国家的合作项目,合同金额达到4亿美元。而来自华为内部的消息称,今年华为在海外市场的收入将肯定超过20亿美元。以如火如荼来形容华为的海外义务,似乎一点也不过分。

事实上,华为正式涉足海外市场从1996年开始的。当时,华为与长江实业旗下的和记电信合作,提供以窄带交换机为核心产品的"商业网"产品。而后,华为便一发不可收拾,其产品线也越来越丰富,海外市场的份额也迅速扩大。

从市场利益角度来看,进展顺利的海外市场为华为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与客观的利润,为华为今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据内部人士透露,华为今年的销售目标是20亿美元,而一季度已经完成近4亿美元,到6月初已接近7亿美元。该负责人表示,由于今年华为的业务高峰是在下半年,因此完成20亿美元的销售目标可能性较大。充足的资金流为华为进一步扩大研发规模,提升竞争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,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从品牌形象角度看,华为海外市场的成功运作大幅提升了华为的品牌价值。品牌是通过华为的产品传递到世界各国,优质的产品设备为在通信市场赢得了高度的赞扬与良好的口碑。也促使"华为"这一品牌迅速被客户所认可,在提升其品牌价值的同时,也给华为今后角逐国内3G市场平添了几分胜算。

从运作角度来看,华为在海外市场的开拓将为日后国内3G市场的建设积累宝贵的经验。华为承建的阿联酋3G/UMTS网络是世界上第一个能在2G和3G间平滑切换的通信网络。据悉,该项技术最大特点就在于用户无须更换SIM卡,只需要购买3G手机就可以直接从原来的2G直接转为3G。而此技术对于国内的移动运营商以及超过2.7亿GSM用户来说无疑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。

走出去的隐忧

在华为的国际化战略中,从地域上看,进军发展中国家相对比较顺利,凭借价格优势就能轻松切入市场。而发达国家则情况各异,欧洲市场比较容易一些,而北美市场则是华为步履维艰的地方。思科在北美市场的垄断地位短时间不可能撼动,而华为在北美市场的扩张速度远没有其他市场快。

因此,看似辉煌的跨国版图,其实也存在隐忧。由于华为目前进入的大多为欠发达地区,获得项目的机会常常伴随着苛刻的条件。据了解,海外竞标目前大都遵循这样的路径:先技术标,再商务标,即先参与技术测试,通过后进入运营商选择的"短名单",继而再参与商务标的竞争,中间包括价格因素,以及设备供应商能否提供相应的融资服务,即买方信贷。

来自华为的内部人士也表示,为一些贫穷而政局不稳的国家的电信运营商提供买方信贷,不仅在寻找担保银行时难度大,并且操作起来风险也很高。该人士说,类似于2002年紧急撤出政变中的委内瑞拉的事件时有发生,这会影响到运营商给华为的还款时间和能力。

在很多国家的公开招标中,华为都是以价格优势夺得定单,在技术上和思科等网络设备商还有明显的差距。一旦印度和欧洲一些网络设备商也加入竞争,提出比华为更优厚的报价,华为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。

而华为大力扶植的华为-3COM,今年上半年在数据通讯领域的销售额达到了25亿元人民币,预计今年全年将完成50亿元人民币的销售额。虽然成立后的业绩良好,但是辉煌的数字中也难掩隐忧。

实际上,海外市场之大,已经成功进军40多个国家主流运营商的华为还是显出了自己的弱项--华为在GSM、CDMA等电信领域虽已与海外运营商建立了稳固的关系,但直销的模式并不能解决企业网产品的渠道问题,短时间内难以建立起庞大的分销体系,最快的路径是借船出海。

而2002年底主动找上门要求与华为合资的3COM,正是一艘体积庞大的巨轮。但是由于3COM本身的经营业绩并不理想,它迫切需要通过与华为的联姻,回笼大量现金发展自身的业务。双方的合作能否顺利进行,对于华为的海外战略至关重要。但是就现在而言,谁也不能否认双方会有分道扬镳的可能。

还有一个就是被业界时常提及的知识产权,在成为跨国公司的艰苦进程中,华为真正的防身术是还是自身的技术实力。虽然华为正在建立全球化的研发网络,华为的研究院遍布美国、印度、瑞典和俄罗斯等国。华为重视知识产权,每年将不少于销售额的10%投入研发.

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数据显示,华为国内申请专利数位居第一。但即使这样,华为仍然遇到了相当激烈的专利挑战,在3G领域是高通,在网络设备领域则是思科,华为面对这两个巨头并没有技术优势。尽管纷纷扰扰的诉讼最终以和解告终,但是如果技术研发不能大副提升,华为的海外战略仍然有可能受困于知识产权诉讼,陷入难以自拔的境地。

所以说数字的表面辉煌之下,掩藏的是华为跨国战略的一些症结。尽管华为的海外上市已经基本没有悬念,但是上市圈来的钱大部分将用于华为海外市场的延伸。因此,对于华为未来的全盘博弈,上市只是其中的一环,海外战略才是最后的胜负手。

作为一个民营企业,华为能够做到现在这样的高度,与华为高层的危机意识显然是分不开的。即使现在华为的海外业务表现如此强劲,任正非依然清醒的表示华为还没有走出冬天。应该说,只要华为解决了上市问题,并且在海外策略上作出适量地调整,迎接华为的将是阳光明媚的春天!

中山注册公司工商

广州筹划税务案例

深圳注册公司资料

工作签证